杂牌军不能打硬仗?若非他们拖住第3、13师团,衡阳守不住47天

随着日军第6师团被调往南洋战场,116师团接过了中国关内战场的主力位置,成为日军在这一区域的核心作战力量。

在长衡会战中,横山勇改变了以往的战斗策略。过去每次大战,他都会把第3师团和第13师团放在最前线冲锋。但这次,他让第116师团和第68师团联手,负责突破第9战区的新墙河、汨罗江和捞刀河的防线。

116师团这个临时组建的部队,之所以能超过第3和第13这两个老牌劲旅,成为最厉害的那个,说到底还是因为其他部队都不太行,它勉强算是最优秀的。

116师团来中国打仗比较晚,直到武汉战役那会儿才加入战斗。

日军高层一看到它,就觉得很满意。

116师团的表现其实没那么好,关键得看跟谁比较。

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?

在南浔线那场激战中,106师团作为特设部队,遭遇了极为惨重的打击。

为什么两支军队的战斗力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?

战争结束后,日本军方总结时发现,116师团投入战斗前曾接受了好几个月的适应性训练,而106师团刚组建完毕就被紧急调往前线,连最基本的适应性训练都没来得及开展。

这两个师团实力悬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。

为什么116师团还能比第3和第13师团更强呢?

这背后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。

第3师团在第三次长沙战役后元气大伤,老练的士兵几乎损失殆尽。13师团情况更糟,在第六战区的宜昌反攻中险些全军覆没。相比之下,116师团是从常德战役才开始调到11军的,由于保留了大量老兵,才从普通师团升级成了精锐部队。

横山勇对第3和第13师团另有安排。

在长沙前三次战役里,日本军队主要遇到两个大麻烦:一个是运送物资的路线被切断了,另一个是他们的左侧,也就是东面,总是遭到中国军队的偷袭和打击。

杨森手下的第27集团军是这条战线的主力部队。

杨森让日军气得牙痒痒,却又拿他毫无办法。

这回,横山勇打算玩把大的。

他把第三师团和第十三师团都调到了东边,让十三师团打头阵,第三师团在后面支援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消灭杨森指挥的第二十七集团军,这支部队当时驻扎在平江和幕阜山一带。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后勤补给线被切断,同时避免来自东边的中国军队从侧面发动攻击。

横山勇这次可是真豁出去了,一点都没吝啬。

战斗一开始,116和68师团迅速攻破新墙河、汨罗江和捞刀河的防线。驻守在那里的第27集团军,按照“天炉战法”的策略,一边抵抗一边逐步后撤,主力部队则向幕阜山方向集中。

薛岳和杨森原本以为116和68师团攻破三道防线后会直取长沙,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,这两支部队并没有进攻长沙,而是从长沙西北方向绕了过去,直接向衡阳进发。

根据“天炉战法”的战术部署,我军本该从左右两侧夹击日军。然而队伍才刚行动,敌人的第二梯队,也就是第34和第58师团,就迅速增援上来了。

与此同时,第三和第十三师团开始顺着平江到幕阜山一带进行大规模清剿行动。

这样一来,我军部队意外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,第27集团军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彻底击溃了。

那时候,西边防线由中国军队的99军和王耀武的24集团军把守,主要任务是守住宁乡;东边则由44军、37军和58军负责,重点保护浏阳。只要宁乡和浏阳这两条第9战区的重要防线不丢,第9战区就能继续控制整个战场的局势。

在西线战场上,薛岳表现得并不紧张。尽管日军第40师团成功击退了第99军,但他们很快就被赶来增援的100军拦住了去路。

青木诚一指挥的第40师团原本打算进攻益阳,但临时调整了计划,选择绕开驻守益阳的100军,直接向宁乡进发。然而,他们遭遇了张灵甫率领的第58师,双方展开激烈战斗,最终青木的部队未能攻下宁乡。

青木诚一无奈之下,只好调整战略部署,决定避开宁乡,转而直接向衡阳方向进军。

对于东线的浏阳地区,薛岳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。

确实,东线的部队除了罗奇的第37军,剩下的基本都是川军和滇军。特别是川军第44军,在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中损失惨重,虽然勉强补充了兵力,但战斗力依然让人担心。

面对危急形势,薛岳迅速向第三战区发出增援请求。

顾祝同心里明白这件事的轻重,于是调来了丁治磐率领的第26军。

丁治磐动作挺麻利,可一到第九战区就变得犹豫不决了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就连薛岳都对眼前的混乱局面束手无策,又怎么能指望丁治磐能想出好办法呢?

既然局面已经乱成一锅粥,那就干脆放手一搏,不管三七二十一了。

在新墙河和汨罗江一带被日军两面夹击的第20军,此时迎来了增援部队,这支队伍来自王陵基指挥的第30集团军,正是其下属的第72军。

当时,第3师团正被王泽浚的第44军紧紧缠住,而第13师团则在与罗奇的第37军激烈交锋。就在这时,杨干才的第20军和傅翼的第72军突然从背后杀出,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

现在,第三和第十三师团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。

战况此时有了新动向,张灵甫成功保住了西线关键据点宁乡。如果浏阳也能稳住,薛岳就有足够余力处理后续的战斗局面。

没想到,在最紧要的关头,鲁道源率领的滇军第58军出了岔子。

根据安排,只要鲁道源部队能在前线挡住日军的进攻,第20、44、26、72和37军就能在浏阳困住日军第3和第13师团,这样一来东线的防线就能守住了。

如果中国军队能守住东西两线的交通要道,日军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。他们既不敢全力进攻长沙,也不敢贸然南下衡阳,因为一旦后方补给线被切断,中国军队就能从两侧包抄,将他们困在中间。

第58军没能顶住,被13师团打得溃不成军。

看到第58军被打垮,正和第3师团激战的王泽浚感觉情况不妙,赶紧脱离与第3师团的战斗,撤到浏阳进行防守。

第3师团迅速攻入浏阳城,与第44军在街头巷尾展开了殊死搏斗。

在抗日战争期间,第44军一直被看作是一支战斗力较弱的部队,经常成为日军重点打击的目标,这种处境让44军的士兵们倍感压力和屈辱。

这一次,第44军展现出了川军骨子里的那股狠劲,在浏阳跟第3师团打得你死我活,场面特别惨烈。

第44军之所以这么拼命,原因很简单:要是因为自己没守住浏阳导致长沙丢了,这责任谁都担不起。

其次,沈发藻率领的暂编第2军正快速向株洲方向推进,很快就能到达浏阳进行支援。只要在援军抵达前稳住阵脚,浏阳的防御就能确保无虞。

出乎意料的是,暂编第2军刚到株洲,就迎面撞上了从长沙西侧南下的116师团。

既然遇上了,那就干一场吧!

暂编第2军连打都没打就撤退了。

第44军孤立无援,实在撑不下去了,只好撤出浏阳。

长沙防线的东侧关键位置已经失守。

暂编第二军虽然是从地方保安团拼凑而成的,但打起仗来并不含糊。

第二次长沙战役中,我军的暂编第二军直接跟日军第三师团的先锋部队干上了。他们靠着近身肉搏,愣是把对方一个大队的兵力给打退了。

这次,临时组建的第二军表现不尽如人意。

浏阳、株洲、湘潭接连失守,日军从南边逼近长沙的形势已经形成。

长沙城怕是保不住了。

不出所料,长沙最终失守了。

长沙失守后,蒋介石命令薛岳带领剩余部队撤到湘西地区,等待时机从侧面打击向南推进的日军。

薛岳没理会这道指令,反而命令剩下的部队向湘东南方向撤退。

之前每次薛岳在战场上不听指挥,他都有自己的道理,而且事后也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。

这次薛岳在战场上不听从命令,他这么做是否正确呢?

薛岳不听从命令,主要出于两个原因:

从大局来看,假如薛岳带领部队退守湘西,并在湘桂铁路沿线布防,那么第9战区就会与湘东、赣西北地区完全隔绝,整个战区的作战指挥将陷入瘫痪状态。

从个人角度来说,带兵退到湘西,实际上等于替桂系看护广西的北面防线。

薛岳对桂系早有不满,怎么可能乖乖听从这个指令?

这样一来,116和68师团在南下时就不用担心侧翼的安全问题,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衡阳发起进攻。

出乎所有人意料,原本一路高歌猛进的日本军队在衡阳遇到了第十军的坚决阻击。他们发起的两次大规模进攻都被击退,不仅伤亡惨重,连武器装备也几乎耗尽。

与此同时,退守湘东南的薛岳正在重新整编军队,似乎准备向湘桂铁路一带发起进攻。

这一下,横山勇再也沉不住气了。

尽管两次攻打衡阳都未能得手,横山勇却坚信衡阳迟早会被攻破。他真正担心的是,一旦拿下衡阳,向桂柳方向推进时,薛岳可能会从背后切断他的退路。

所以,横山勇觉得必须继续追击薛岳剩下的部队,不能给他们喘息的机会。

那时,日军第13师团已经拿下了醴陵,正朝耒阳方向继续推进。没过多久,第3师团也赶到了,他们接手了13师团的防守任务,只在醴陵留下了一支人员不足的骑兵大队负责守备。

这种做法明显是在仗势欺人。

薛岳哪能忍得了这个。

薛岳一听说醴陵的日本守军人数不多,马上就让第58军打回去,夺回醴陵。

58军的鲁道源军长心里也挺过意不去。当初在浏阳打仗时,要是他们能顶住13师团的进攻,浏阳也不会那么快就失守。要是能守住浏阳,长沙的防御还有希望,第4军也不至于只撑了三个小时就放弃长沙了。

这事也不能全怪鲁道源,但说出去确实挺没面子的。

接到命令后,鲁道源这次铁了心,带领部队向醴陵发起了凶猛的进攻,只要有人打仗不卖力,二话不说,当场就枪毙。

常言道,平时温和的人一旦动怒,连自己都会惊讶,这话一点不夸张。

在这场战斗中,鲁道源毫不留情地处置了两名表现不佳的营长,其中一人甚至是他自己的亲侄子。

军长连自己的亲外甥都毫不留情地处决了,底下的士兵们哪还敢有半点懈怠?个个都铆足了劲,拼尽全力。

58军迅速攻占了醴陵,驻扎在那里的日军第3师团骑兵部队被彻底消灭。

眼看后路被截断,第3师团匆忙调兵救援。然而58军顽强抵抗,最终打退了他们的进攻。

这时,驻扎在茶陵的第3师团根本没法抽调兵力去支援醴陵了。

不把醴陵抢回来可不行。要是丢了这块地方,我们的物资供应可就麻烦了。

横山勇心里特别不痛快。

他显然低估了这场战役的难度。仅靠七个师就想打赢第九战区,这种想法太天真了。

于是,横山勇命令第27师团马上往南走,到浏阳那一带集合,准备接应第3师团和第13师团。

第27师团是一支新投入战斗的部队,而第58军由于长期作战已经疲惫不堪,逐渐难以支撑,因此他们决定撤离醴陵,一边战斗一边向江西莲花方向撤退。

27师团刚刚拿下醴陵,还没来得及休息,就冷不防被傅翼率领的72军迎头痛击。

横山勇最初安排27师团主要负责确保醴陵的安全,维护后勤通道畅通,同时根据实际情况,抽调部分兵力南下支援第3师团。

58军和72军不断发起进攻,27师团被逼得只能死守醴陵,勉强维持着后勤线路。至于原本要南下增援的计划,现在也只能一直往后拖,根本没法执行了。

失去了支援的第三师团,日子过得相当艰难。

浏阳战役中,第3师团虽然战胜了第44军,但对方并未就此罢休。第44军紧追不舍,与第3师团从浏阳一路交战,直到茶陵才告一段落。

44军正面硬拼确实不是第3师团的对手,但他们擅长游击战术,这招可让敌人头疼不已。

更别提,自从醴陵被第58军夺回后,第3师团的物资供应就断了链子。虽然27师团又占了醴陵,但想重新打通补给线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。这下可苦了第3师团。他们在茶陵那边,被44军困在城里,想南下和13师团联手打仗都成了奢望。

横山勇万万没料到,第三师团的实力如此不堪,竟然被一支本以为是软柿子的第四十四军团给团团包围了。

调动第27师团去南方支援?这个办法行不通。

一旦27师团的主力部队开始行动,驻扎在醴陵外围的72军肯定会抓住机会攻打醴陵。要是醴陵又守不住了,那就只能派37和64师团去支援了。

横山勇心里明镜似的,对这两个师团的底细了如指掌。

而且,要是这两个师团都调走,长沙就没兵守了。要是第6战区趁机打过来,把长沙占了,那可就全完了。

有人可能会疑惑,为什么不把驻扎在长沙的第58师团和第34师团调过来支援南方呢?

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
为什么呢?

第58师团正打算往南走,去支援衡阳那边的战斗。同时,第34师团在忙着修一条通往衡阳的公路。要是这条路修不好,物资运不过去,他们靠什么来打衡阳呢?

事已至此,横山勇别无选择,只能从已经抵达耒阳的13师团中调派部分部队,返回去支援陷入困境的第3师团。

湖南战场此刻的形势显得格外复杂难测。

衡阳战场上,日军调集了第116和第68两个师团的兵力,但打了很久还是没能攻下这座城市。

长沙这边,就剩下58师团和34师团两支队伍,他们的任务是坚守长沙城,同时还要维护道路畅通,确保从长沙到衡阳的物资运输线路安全无阻。

因为第3师团人手不足,第34师团不得不派出大部分兵力去支援。这样一来,留在长沙的就只剩下一些负责后勤和工程的小股部队了。

在湖南的醴陵、茶陵、莲花和耒阳一带,日军第3、13和27师团正与中国第9战区的剩余部队僵持不下,双方你来我往,战事陷入拉锯,一时难分胜负。

在西线战场,日军第40师团和王耀武指挥的第24集团军形成了对峙局面,两边你来我往,互相发动进攻又各自防守。

在岳阳至长沙的沿线,第37师团和第64师团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畅通。

这场较量就像下棋一样,双方的车马炮都摆好了阵势,就看谁先找到突破口,打破僵局。

如果哪边先打破僵局,胜负的天平就会迅速倾斜。
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杨森出人意料地使出一招狠棋,直接把第20、26和37军给调走了。

为什么这么做?因为这是蒋介石下的指示。

薛岳有胆量违抗命令,那么杨森是否也有这个胆量呢?

在之前的多次激烈战斗中,第20军伤亡惨重,几乎失去了战斗力,现在撤离也无所谓了,就当是为第20军保留一些火种吧。

但第37军和第26军都是中央直属部队,特别是丁治磐指挥的第26军,那可是配备3个师的精锐部队。这支部队刚投入战斗不久,整体实力保存完好,在湘东南地区的战局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。

这三个部队一撤走,情况就变得非常棘手。这么一来,薛岳手底下能用的就只剩下王泽浚的44军、鲁道源的58军和傅翼的72军了。

这三个部队在多次激战后,实力大幅削弱,已无法继续牵制敌方的第三和第十三师团。

从执行命令的角度看,杨森的做法无可厚非。但如果从整个战局来看,杨森这次奉命行事,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衡阳保卫战的失败。

横山勇在衡阳城下栽了个大跟头,这让畑俊六相当恼火。要知道,攻打衡阳总共派了25个步兵大队,但真正投入战斗的只有15个,剩下的10个全在修路。反观对付薛岳残部的兵力,足足有36个步兵大队。这么分配兵力,显然不太对劲。

横山勇心里也很无奈,他总觉得要是不彻底解决薛岳的残余力量,以后肯定会成为大患。
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杨森带着三个军突然从湘东南撤走了。这样一来,横山勇就没了后顾之忧,可以集中全部兵力,第三次向衡阳发起进攻。

横山勇调集了六个师团的部队,对衡阳发起了第三次进攻。

第40师团向南推进,成功控制了衡阳的西北区域,有效地拦截了王耀武部队的增援行动。

第58师团把守卫长沙的任务交给了第64师团,自己带着全部兵力向南进发,从北边对长沙发起进攻。

13师团派了一个联队留守耒阳附近,其余部队向北进发,与68师团联手进攻衡阳南面。

第116师团承担了攻打西门的任务。

第3师团作为攻城后备力量,已经移动到13师团后方位置,可以随时支援前方战斗。

眼下薛岳已经无力阻挡日军第3和第13师团的行动,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自由调动。

在衡阳保卫战中,非主力部队的表现大大超过了正规军。无论是川军的20、44、72军,还是之前表现不佳、后来将功赎罪的第58军,全都展现了出色的战斗力。

谁说非正规部队就不行?衡阳战役的胜利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要不是这些地方部队在湘东南拼死顶住了日军最精锐的第3、13、27师团和第34师团的主力部队,横山勇早就把第3和13师团的主力调到衡阳去攻城了。

说白了,要不是那些非正规部队牵制住了日军第3和第13师团,衡阳可能坚持不了47天这么久。

相比之下,王耀武率领的部队虽然拥有四个军的兵力,包括73军、74军、100军和79军,但一直没能成功冲破日军第40师团的防线。

王耀武压根儿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。

事情之所以会这样,主要还是因为重庆那边和王耀武联系用的密码被日本人破解了。结果每次王耀武一调动部队准备行动,日军第40师团就提前在必经之路上等着拦截他们。

即便如此,这么做依然不对。

第40师团的兵力还不到两万人,如果王耀武全力进攻,完全有可能撕开他们的防线。

曾经担任王耀武副手的第26军军长丁治磐对此发表过看法。他认为王耀武晋升速度过快,在长衡会战前夕才被任命为集团军总司令,缺乏指挥大规模部队的经验,导致同时管理四个军时显得有些慌乱。丁治磐表示,如果王耀武能早些向他学习相关军事指挥知识,应该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。

不管是什么缘故,在衡阳保卫战里,地方部队的战斗力明显比中央军强,这一点是大家都承认的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